入华三十载,它让5亿新生儿免于乙肝感染

[复制链接]
查看: 1936|回复: 0

228

主题

264

帖子

25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5 19: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尽管2006年中国就从乙肝“高流行国家”变成了“中度流行国家”,但乙肝疾病负担仍居全球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2.57亿名乙肝病毒携带者中,中国仍有约8600万人,需要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约3200万人。
从第一声呱呱坠地起的24小时内,中国的每一位新生儿都会免费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在之后的半年内相继完成其余两针的注射,以保护他们免受乙肝病毒感染的侵袭。
开展至今已26年的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一直被国际组织认为是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最大成就之一。以每年两千万新生儿计算,至少5亿新生儿因此免于乙肝感染,将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风险也大幅降低。
然而几乎没人知道,自己为何能接种这种疫苗。2019年11月7日,在第二届进博会上,默沙东公司(在北美和加拿大称为默克)举办乙肝疫苗技术转让中国30周年特别活动,重现30年前中国公共卫生史上的这段历程。
1989年9月,这家美国制药企业与中国政府达成协议,以700万美元的价格,将当时最先进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专利转让给中国。如果你是个“90后”,你的血液里十有八九带着默沙东的印记,那是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而产生的抗体。
“中国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的大幅下降,和引进默沙东的技术有密切关系。”医学病毒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铠评价。至今,以基因重组技术为基础衍生出的乙肝疫苗,仍在源源不断地供应着中国市场。
笼罩在乙肝阴影下的大国
中国一直是乙肝大国,也是因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付出社会成本最多的国家。1979年,第一次全国性的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中国乙肝流行的严峻形势——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为8.83%,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高流行地区”(高于8%)。以当时12亿人口计算,国内有超过1亿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占全球携带者总数的1/3。
乙肝可以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但当时的调查发现,儿童的病毒携带率和成人相近,母婴传播才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中华预防医学会秘书长梁晓峰介绍,如果妈妈是阳性,新生儿不接种疫苗,95%最终都会感染乙肝。
为了保护每年两千万新生儿免受乙肝病毒感染,中国政府迫切需要为所有新生儿和高危人群提供安全有效的疫苗。“调查结果出来后,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组的几位委员牵头给中央写了份报告,希望加强对乙肝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究。”赵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中国的乙肝疫苗研发一直在艰难进行。1975年,北大人民医院教授陶其敏研制出第一代血源性疫苗;1985年,中国自主研发的血源性乙肝疫苗通过新药审评投产上市。这种疫苗采用乙肝携带者的血清和血浆纯化灭活后制成,产量低、成本高,还具有一定潜在的风险。
“七五”期间(1986-1990年),随着重组DNA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研制被列为国家生物技术攻关项目,它更安全、品质更稳定,能够广泛推广使用。当时,中国启动了三个乙肝疫苗研究项目。由于人事变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研制被迫中断,重组CHO细胞疫苗虽然于1996年上市使用,但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一方面是国内不成熟的疫苗技术,一方面是乙肝肆虐的压力,1987年,时任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所长赵铠向原卫生部报告,建议引进当时最先进的重组乙肝疫苗。此前一年,默沙东已将全球首个基因重组乙肝疫苗投放市场。
中方对乙肝疫苗的兴趣,源于1984年默沙东在香港的一场演讲。此后,中国原卫生部派遣代表团赴美,参观了解默沙东的重组乙肝疫苗技术。默沙东也频繁与中方接触,确定政府的兴趣。
在国内,技术引进的论证会一连开了好几回,分歧却始终存在。“有专家说,与其引进国外的疫苗,不如把这笔费用投入到国内自己的研发。”赵铠说。最后,是时任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拍了板,“中国这么大,又是乙肝的高流行区,需要很多疫苗,引进不变,国内研究支持。”
“拆墙”而不是“筑墙”
1988年9月,中方派出代表到默沙东实地考察。两个月后,由原卫生部牵头,双方在北京开始了长达一年多的商务谈判。
赵铠回忆,中方当时提出,技术引进要采用“交钥匙”的原则,确保中国能生产出同等质量的乙肝疫苗。另一个要求是,默沙东不在中国市场出售乙肝疫苗。这两个条件,默沙东都答应了。
原深圳康泰公司基因工程部经理、乙肝疫苗生产负责人董健承认,谈判双方存在“拉锯”,“一个是对技术转让的认识,中方关心技术究竟能覆盖多少人群。默克则担心,中国团队究竟有多少能力接受技术。”
另一大焦点问题是费用。默沙东起初希望向中国出售乙肝疫苗,但很快意识到,即便将价格降到最低,中国也难以承担。“在美国,乙肝疫苗需要在半年内分三次注射,费用是100美元,但对当时的中国普通家庭来说,这笔支出相当于他们大半年的收入。”时任默沙东CEO和董事会主席罗伊·瓦杰洛斯(Roy Vagelo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因此,默沙东开始谈判技术转让。
但同样的价格问题再次出现。默沙东开价一千万美元,但负责商务谈判的中国技术进出口公司认为价格太高,“技术转让费由财政部出,但财政部没那么多钱。”赵铠回忆。瓶颈在于,即便价格一降再降,仍然高出当时中国的购买力许多。
赵铠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深圳康泰得知了原卫生部想要引进重组疫苗的消息,立刻向深圳市政府申请。最后,北京和深圳共同分摊了700万美元的费用。
1989年9月11日,默克与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深圳康泰签订了合同,将最新基因工程乙肝疫苗技术转让中国。根据合同,默沙东公司不收取任何专利费或利润,承诺不在中国市场出售乙肝疫苗。
“我们之所以选择签约,而不是开发自己的生产技术,是因为我们急需缩短乙肝疫苗的生产时间。”原卫生部的一位负责人在签署合同时说。
有人评价,无论从商业还是政治角度,默沙东都作出了明智的决定——乙肝疫苗的主要市场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大陆。上世纪80年代最末期,中美关系陷入低谷,“当时董事会也有反对的声音,觉得风险非常高。”默沙东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总裁罗万里(Joe Romanelli)说,“但不管你出生在哪里,都会面临健康问题。瓦杰洛斯博士当时做的事情就是‘拆墙’。他说服了董事会,说服了领导。”
1975年到1985年,瓦杰洛斯领导了乙肝疫苗研发项目,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公司研发了很多盈利的药物,这部分利润足以做几个特殊的慈善项目。“如果我们有这么一种可以保护上千万孩子的疫苗,但它却没法用,因为人们买不起,那大家会怎么想?那将会是个灾难。”
他坦言,技术转让难有利润。为保证中国生产的乙肝疫苗品质与美国无异,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深圳康泰先后派出19名技术人员,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西点镇的默沙东疫苗研发基地接受18个月的培训,并在美国购买所需的仪器设备,就地搭建临时的生产线,调试运行合格后,再拆散装箱分别运回北京、深圳。从1992年9月到1993年8月,默沙东技术人员又赶赴北京和深圳,指导两地员工搭建生产线、试生产、检验产品质量等工作,为项目的付出远超合同700万美元的价位。
在两国的努力下,两套当时最先进的基因重组疫苗生产线在北京和深圳两地落成,分别具备了每年两千万剂乙肝疫苗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当时全中国每年新生儿的总数。
目前,很多新生儿接种的乙肝疫苗,依然是以默沙东的基因重组技术为基础衍生出的疫苗,包括龙头企业北京天坛生物和深圳康泰。加上重组CHO乙肝疫苗和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共同为中国儿童筑起了免疫屏障。
2030年消除乙肝?
1986年血源性乙肝疫苗投产上市后,中国政府在全国开始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行新生儿免疫接种。90年代,又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但注射疫苗仍需家长自掏腰包。然而,效果并不理想——1992年,第二次全国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依然高达9.75%。
最大的问题是负担不起,“疫苗一两百元一针,当时我每月的工资也就68元。”2000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北大医学部教授庄辉和五十余位专家致信国务院,建议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为新生儿免费接种。2002年1月1日起,国家正式将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随着产量扩大,乙肝疫苗的价格逐步下降。梁晓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从2002年开始,中国政府和全球疫苗免疫联盟(GAVI)合作,共同资助了西部省份和其他贫困地区的乙肝疫苗接种。到2005年,新生儿免费接种的政策得以真正落实。
2009年,原卫生部办公厅下发文件,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同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这一策略有效地阻断母婴传播。
从1992年起,中国通过及时接种乙肝疫苗,让超过八千万儿童免于乙肝感染。2014年,中国5岁以下儿童的携带率已经降到了0.32%。也就是在这一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向中国政府颁奖,称赞这是“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取得的最重要成就之一”。
乙肝感染率的下降,还得益于一系列其他策略的实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家对献血人员进行乙肝筛查。此外,国家在试点地区为吸毒者免费提供一次性注射器,这些安全措施使得经血液传播的乙肝明显减少。
尽管2006年,中国就从乙肝“高流行国家”变成了“中度流行国家”,但乙肝疾病负担仍居全球首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2.57亿名乙肝病毒携带者中,中国仍有约8600万人,需要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约3200万人。“增量少,存量多。”梁晓峰概括发病特征。
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到2030年全球消除病毒性肝炎”的终极目标,届时病毒性肝炎将不再是重大的公共卫生威胁。“是消除,不是消灭。”庄辉强调,由于目前尚无特效药,乙肝还无法实现完全治愈。
他解释,短板在于“诊断和治疗率太低”。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2018年的数据显示,中国慢性乙肝的诊断率仅19%,抗病毒治疗率11%。
由于发病隐匿,很多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一旦有了症状,已经进入了肝硬化、肝癌阶段。要想诊断就要提高筛查,2019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专门提到,鼓励一般人群在常规体检或就诊时进行乙型肝炎病毒的筛查,尽早获得诊断和治疗。
南方周末记者马肃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