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雨伞项目怎么样

[复制链接]
查看: 2134|回复: 0

228

主题

264

帖子

2532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53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5 20:22: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单把制作成本超200元,在深圳走“高端”路线的共享雨伞。

  近年来,一股“共享经济”热潮席卷全球,以强势姿态改变着我们生活,滴滴专车、共享单车承包了我们的出行,如果愿意,一个按键就可以把多余的屋子共享短租。2017年下半年,这种强势继续扩张,在共享经济的风口下,衣食住行都被纳入“共享+”中,共享空间让分享办公室成为可能,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共享衣橱、共享珠宝等共享产品迅速填充了人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角落。
据调查,深圳的“共享e伞”登陆至今已过半年,共享雨伞是否足以撑起共享经济的另外一片天空,成为下一个资本竞相追逐的蓝海?近日,共享e伞创始人赵书平在其项目迎来半年生日之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如果不转换思路,从单个项目的运营现状来分析,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等项目未来堪忧。
  概念考:场景应用有限  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
  共享经济作为一个被资本市场捧红的“花魁”,时至今日已经蔚为大观,该领域另一新兴事物——共享雨伞在多个城市流行起来。在共享经济中,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是最受场景应用限制的领域,也是热潮退却后首先受到冲击的领域。
  2017年,共享单车领域因过度投放、乱停乱放等问题被部分城市禁止新增投放,其他平台也遇到用户需求惨淡、运营费用超支、资本市场釜底抽薪等问题,不少“共享创业者”失去激情。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而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作为最新的共享系列,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争议不断。10月11日,运营不到6个月的共享充电宝公司LeDian乐电发布声明,停止运营共享充电宝项目,共享充电宝行业已逐步进入洗牌阶段;与此同时,多家共享雨伞运营公司也面临着使用率低的限制,实际运营也基本局限在南方雨水较多的城市。
  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解决了生活中的一些“痛点”问题,是真风口;也有观点认为共享雨伞缺乏技术壁垒、准入门槛低、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使用频率低等。
e伞便民驿站投放效果图

  前景考:刚需低损害高收益微薄  能撑多久?
  上半年,共享雨伞概念非常火热,受到国内多家知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关注。记者了解到,自共享雨伞面世后,短短两个月已出现了包括“共享e伞”、“魔力伞”、“JJ伞”、“oto”等在内的十余家品牌,其中有4家已获得融资。
  据了解,各家共享雨伞的大批量投放在今年5月至10月,共享雨伞的运营模式可以分为“有桩”和“无桩”。前者同时铺设雨伞和智能伞架,用户依靠设备自助完成借还动作;后者则可以通俗理解为雨伞界的ofo。
  前瞻研究院发布的《共享雨伞市场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为130万人,预计到2017年中国共享雨伞用户规模将突破400万,增长率为269.2%。
  在为共享雨伞市场“叫好”的同时,市场空间相对狭小却让它并不能很好地成为共享经济的产物。
  赵书平说:“共享e伞运营到现在刚满半年,在这半年里,我们通过后台数据及其他共享项目的用户需求特点发现,刚性需求低、流转率低及场景制约、人为损害率高都是影响共享雨伞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单从共享雨伞或共享充电宝单一项目来看,不管是以共享e伞为代表的共享雨伞还是以来电科技为代表的共享充电宝,它们微薄的广告费收入、租金收入以及押金再投入收益等,相对于高昂的运营管理成本和人员工资的支出成本来说,都是杯水车薪的,而且很容易导致消费纠纷;所以,单靠共享雨伞或共享充电宝单一项目,如果不转换思路,按目前的商业模式是根本行不通的,即使是BAT资本入局也难逃死亡的厄运。”
  开拓考:拟推出“共享叠加”产品——“e伞便民驿站”
  共享雨伞喧嚣过后,其发展受限、单一项目市场开拓困难的问题真正显现。赵书平表示,共享雨伞问题的产生与共享雨伞目前的管理理念和功能设计息息相关,共享雨伞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知道存在的问题,并就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对此,赵书平有自己的思考。他说,从共享e伞成立第一天起,他就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共享商业模式“共享叠加”,即利用互联网、智能、金融、大数据,根据便民利民的共享特点将三种以上场景相近的共享项目集合在一起,实现大共享。
  赵书平设想中的“共享叠加”的第一代产品名叫“e伞便民驿站”。在赵书平的设想中,“e伞便民驿站”形状像自动贩卖机但又不仅仅是自动贩卖机。和自动贩卖机一样,“e伞便民驿站”里可以购买饮料和零食,当然还可以扫码取到共享雨伞和共享充电宝等。和自动贩卖机不同的是,“e伞便民驿站”还有共享WIFI上网功能;与支付企业合作,支持线上线下民生支付应用;此外还有免费充电、网络订餐、网络订票和共享广告功能等。
  赵书平介绍,就共享WIFI上网功能和支付功能等而言,其现在已经与某运营商在洽谈合作,取得了初步意向。而就“e伞便民驿站”的城市运营地点而言,其目前正与深圳、昆明、南宁、赣州、南昌等城市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沟通,计划放置于餐饮店、学生宿舍楼、教学楼、图书馆、大型超市、酒店等公共场所。“e伞便民驿站”有望在2018年元旦前在深圳、昆明、南昌、三亚等地率先投放。“这种雨伞驿站,一个小角落就可以解决,也能有效规避共享雨伞随处投放泛滥成灾等问题。”赵书平说。
目前几乎所有的共享雨伞项目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消费者和部分投资人都不看好这类项目的发展,其实关键是项目方对整个模式都想得不够透彻。
现存的项目基本可分为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很low的方式,就是在伞上安装锁,将伞直接挂在路边的栏杆或其他公共设施上,用户通过扫码、开锁借伞。至于归还的时候放哪儿就没底了。
这种模式存在诸多Bug,完全行不通。理由如下:
一. 伞挂在路边栏杆或其他的公共设施上这一做法与城市的相关法规存在冲突,所以被城管收走是必然的结果;
二.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分析,本身天就在下雨,这时作为用户还要淋着大雨跑到路边栏杆上打开APP、小程序或微信来扫码、开锁借伞?等借到伞被雨淋得也差不多了吧。这智商跟二哈有啥区别?而且控制系统也极其简陋,根本做不到对伞的有效管控;
三. 把锁装在伞上意味着伞的成本必须要加上锁的成本,锁比伞贵得多,一旦伞丢失,成本可不是一把伞的10几块钱,试问你收的押金能抵消伞和锁的成本么?
(之前看过一篇媒体采访某共享雨伞的视频报道,那创始人还乐呵呵的告诉记者说“押金收19块,伞的成本才10块,即使所有伞都不归还也有钱赚。”我真不知道他是在自我安慰还是智商欠费,所谓的成本算上锁了吗?还有,那投放的3万把伞大部分都是被城管收走了,哪儿来的押金?亏得连裤衩都不剩了吧.....)
这种模式在我看来更多的作用是抢占市场先机,第一时间吸引资本的关注,方便做融资背书。对于项目的实际经营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第二种模式是铺设自助借伞的终端设备(简称借伞机),这方式相对靠谱,可在借伞机的设计和盈利模式上存在偏差。
目前市场上的借伞机可大致分三种,一种可以说是原来酒店大堂的那种伞架的升级版,只是换了锁而已,其他基本没太大变化,完全开放式;第二种是半封闭式,多了几块铁皮而已,功能简陋;第三种是全封闭式,功能也较完善。每一种借伞机存放伞的数量从20把起到100把不等,有家企业把全封闭式的借伞机做得非常大,为的是能放到200把伞。
不同样式的借伞机对用户体验的差距非常大。借伞机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多个维度的因素,如机器放置的物理环境、GPS通信模块、RFID芯片感应模块、数据实时采集处理、借还伞的机械自动化、雨水收集与处理等等。
盈利模式主要集中在伞的租赁收益、借伞机的广告收益、押金形成的资金池利用、伞的差价4个点来盈利。借伞机的广告也分为两种,一种重模式,在机身上嵌入液晶屏做流媒体广告;另一种相对较轻,在机身上留出位置做平面广告。
而铺设的地点主要以写字楼、商业区、咖啡馆、地铁站等公共区域为主,但由于地铁站进驻难度较大,所以目前有那么一两家企业在地铁站有铺设少量的借伞机,还有一些是在地铁站外的走道上铺设,都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至此,我们撇开那些半成品暂且不谈,挑选目前阶段做得最为完善的企业,从各个方面来分析一下第二种模式存在的偏差和弊端。
前面我提到过有一家企业为了在单台借伞机上存放近200把伞,于是把机器做得很大。我想他们在设计的时候只考虑到了让更多的用户在一个点上能借到伞,但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两点,
第一. 机器大,成本就高,而铺设的点就相对少,一旦出现故障,直接影响用户需求,形成负面口碑,对企业自身也是一种损失;
第二. 一到下雨天的上下班高峰期,将形成数十人排长队借伞的现象,这是市政管理部门或轨交管理部门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会造成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行人流动,用户也不愿意排很长的队去借伞。所以,不是在一个借伞机上放越多的伞就越有优势,这反而会成为你进入某些物理位置的障碍,特别是地铁站内。
在借伞机上嵌入液晶屏,这会造成机器的成本大幅上升,目前市面上全封闭的借伞机成本都在4000以上/台,有的要8000左右/台,其中液晶屏就占去了三分之一以上。在同样的资金条件下,单台设备的成本越高,意味着市场的覆盖率越小。
虽然流媒体广告收益比平面广告收益高一点,但还是要回到用户体验的问题,试问用户在借伞的操作过程中,有多少人会去盯着液晶屏看广告?这不是更加影响流动效率吗?而流动效率直接影响到多个方面,尤其是企业的切身利益,正常情况下打开APP、扫码、取伞就走了,过程中顶多扫一眼而已,这样的场景下流媒体和平面媒体的广告效应几乎一致。
所有的广告主都会在意ROI比值,如果我是广告主,我会选择安装有平面媒体的借伞机投放,投入成本低,效果与流媒体一致。相反,装了液晶屏的借伞机很可能会被广告主所冷落。
那么,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打开共享雨伞的正确模式呢,下面我分享一些个人的观点。
第一. “共享雨伞”这名称定义是错误的,正确的应该是“共享晴雨伞”。多了个“晴”字,多了很大的一块市场空间,用户不光是下雨天会借伞挡雨,大晴天也会借伞来遮阳;
第二. 伞需要更完善的设计,具备挡雨及挡紫外线双重功能,建议采用反向伞,对雨水的处理较为人性,有效提高用户体验,在反向伞的基础上去设计晴雨双重功能。当然,也可以采用两种不同功能的伞供用户选择,晴天借阳伞,雨天借雨伞,同样能提高借伞频次;
第三. 借伞机必须是全封闭式,一是为了整体外形美观;二是有更多的平面空间用来做广告;三是为了防止对伞及机器的人为破坏;四是不同的物理环境需要不同体积的借伞机入驻;
第四. 市场布局,首先应该切入一线市场,包括写字楼、园区、商超门口和地铁站,刚需用户集中的地方,其次是其他商业点,如银行、营业厅、咖啡馆等;
盈利模式:上面我提过目前这些项目主要以伞的租赁收益、借伞机的广告收益、押金形成的资金池利用、伞的差价4个点来盈利,其实都没在点之上。
这4个盈利点可以有,但重点不在于此,而是在伞上。在伞面上做广告,伞就成了移动式广告载体,这才是共享晴雨伞项目最大的价值点。而企业要做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把借伞机铺设到一线重点市场,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把借伞机作为一个密集的广告网点,通过广告网点,向市场投放大量的广告载体;二是根据广告主提供的广告内容和相关需求,向伞厂定制伞,然后投放市场。伞的成本都是由广告主买单。
每年有大量的广告主想通过分众传媒来投放广告,但由于分众的网点规模较大,基本都是百万起投,小于百万的分众基本不接。这也正是共享晴雨伞的盈利契机。
我们可以把蝇头小利放开,用户借伞完全免费。我们的核心作用是作为移动广告的大平台,为广告主提供投放服务。就像是移动广告界的分众传媒。
当然,还可以配合诸多品牌商,一起合作各种活动,比如,与星巴克合作,星巴克出广告内容,我们负责将内容和需求发给伞厂定制,然后根据星巴克的要求(投放地区、投放数量、活动内容、投放周期等)进行投放市场。
还可以跟某奢侈品品牌合作,定制限量版品牌伞投放市场,这时候伞就成了人们争相哄抢的奢侈品了。还可以配合政府各部门做一些公益内容的活动宣传等等。是不是逼格满满?
而根据广告主对投放数量、投放地区、投放时间周期、活动配合等不同需求,项目的盈利方式也变得多样性。
最后我们还可以眺望后期具备高价值的两个盈利点。
一是为广告主提供大数据服务。广告主在投放广告之前,我可以根据大数据告诉他你适合投什么地区,什么时间、最合适的投放周期、投放内容应该如何做等等;在投放完毕后可以提供投放的数据分析报告给广告主。
二是为C端用户提供医疗监测服务。在伞柄上开发医疗监测相关的技术,提供用户在使用伞时对人体一些身体状态的监测,通过移动端APP提供相应的建议或解决方案。
如果把模式再做轻一点,干脆把广告这块外包给专业的广告公司去做,利润分配到位即可,企业只需要负责拓展市场,铺设更多的借伞机,运营好整个平台即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列表